分卷阅读12(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官人请。”玉机子把与解舆一盏茶。

茶中水雾蒸起,钻鼻而入,清香冷冽,与寻常之茶相较,实是别有一番风味。啜茶入口,却不甚苦,下喉片刻,即有余甘,经久不消。此茶下肚,明是沸汤,却清寂寒凉甚矣。

“此茶如何?”玉机子问道。

“在下于茶确是道行微末,只觉此茶有奇香异馥,清澈甘甜,然虽吃它极热,入肚却冰寒,却不知为何恁的?”

“官人却无错,此茶原是如此。他长于清冷如冰珍珠泉上岩砺烂壤之中,根抓烂石而汲冷泉精微,生而为茶,发而为芽,二月间方春寒料峭,他便冒尖芽,便是这时采他,虽务要晴日,且经蒸,经焙,经沸水,仍是寒性不改。”

解舆赞道:“经蒸,经焙,经沸水,仍是寒物,本性不改;经榨,经研,经压制,仍有清香,其气犹在,甚是难得之物。”

那汉子笑道:“解观察何必恁动情?照此说来,花椒之性岂不坚实得叫人落泪?”

解舆诧异间,那汉子手微抬,那手微黑细长,指节分明,抬起一盏茶,却也不吃,就地一覆。

“你?????诓尔????????”解舆喃喃道,指尖微麻,却待要张口,眼前一暗,便不省人事。

作者有话要说:

(1)斗茶:嗯,还是解释一下,宋代——事实上是明代以前,中国人喝茶以末茶为主,几乎没有煎茶(也就是现在喝的泡茶)这样的茶,喝茶不叫喝茶,叫吃茶,也可以叫饮茶。但是是连茶末带着茶水一起吃的。有固形物,所以叫吃。唐代和宋代的吃茶法又不一样。宋代是末茶的鼎盛时期,可能是因为宋是一个文气盛行的朝代。所谓的末茶,就是先把茶叶采下,经过道道工序(详见拙作“北宋茗战”),做成类似茶饼形状的东西。吃的时候要经过道道工序(详见拙作同上),变成以上那个大汉做出的茶。事实上,这只是极为粗浅的茶道。据说最厉害的人,在点茶的时候,可以在茶面上点出一首诗来(囧),反正早就失传的东西,谁也不知是真是假了。我国的末茶,传到日本,有些微末之技被他们继承下来,变成了他们所谓的茶道。在我国则由于明代那个草根皇帝朱元璋所谓的见不得人奢侈,而把所有的末茶工艺都禁止了。从此便再也没有建茶的独霸天下鸟~几乎所有的茶变成了炒青(除了普洱等),吃茶变成了喝茶。

(2)斗茶的详细描写,参考自以下的文章:赵佶《大观茶论》,蔡襄《茶录》,陆羽《茶经》,赵汝励《北苑茶录》,张源《茶录》,还有沈括《梦溪笔谈》,陶谷《清异录》。有原文摘录。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羁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瓷器描写:参考自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荆州市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的瓷器。暴露了····

第11章观察(2)

解观察打小在东京城中长大,那东京城中四条水,汴河,金水河,蔡河,五丈河,以此儿时逢着夏日天热,便在那河里戏耍一番,却不凉快?只便大了,不作舟子,亦少下水了。他看时,自家却在汴河里,心内甚可怪,因不着寸缕,便又可羞。那日头炎炎,热甚,便是在河中,却也似在滚水内一般——却又怪了。

那水愈热,直似架着薪火釜烧,不知何处飘来浓厚药味,直入鼻窍,想是何处人家煎汤药,恁地大味。解舆如此这般寻思,枕后猛一锐痛,便一激灵醒了。茫然四顾时,自家却在一个木桶内,裸身躺着,浸在药汁当中,痛胀酸麻遍布周身,自足底至天顶。稍动足趾,便觉真气沿十二经而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一丝不错,循行流注。且觉任督带冲阴维阳维阴蹻阳蹻奇经八脉所存之真气亦源源注入十二经。平日不觉之浮络,孙络,经别之中,此时亦满溢真气。自中了那毒妇寒毒以来,亦只有解药新服,真气可出井穴,余时一到井穴气便沉滞,此时脏腑之气自各井穴奔涌而出,注入经脉,不由令解舆大喜。然收敛心神,四下奔逸之气却收拢不得,不入合穴,不免惶恐——这数倍于中毒前的真气,竟从何而来?

解观察抬臂,臂上各俞穴赫然扎着银针。他不敢妄动,稍稍低头,凡十二经大穴,俱扎满银针。原以为真气自脏腑出各井穴,然一敛神,便觉枕后有抽丝状气丝出入。他却似叫人扯线的傀儡。那真气非是他的。

“休再活动了,再动则时,气便散了。”枕后却有人声,音声醇厚,调儿却轻佻。离得甚近。解舆暗骂自家糊涂,这声息怎地不识得了?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blnovelhub.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