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9(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两门弟子们各自争论的话。

墨家弟子说:力,刑之所以奋也。

公输门弟子说: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也。

这两句话董慈都知道。

前一句出自墨经,刑通形,物体的意思。

力,刑之所以奋也,意思就是力是使物体由静止到运动、动而愈速、由下而上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

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也,出自《考工记》,翻译过来便是马没力气拉不动车了,但马车还能在往前行走一截,然后慢慢停止。

董慈听了心里有点激动,脚下生风的上了马车。

董毅苦笑道,“也不知道他们每日都争执些什么,就为了两句话争得面红耳赤好几日不得消停,工事都耽搁了,原本还以为这个月能清场收工,交付宅子呢。”

董慈摇头示意说无妨,董毅听不懂,但后世任何一个合格的不合格的中学生都知道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上过物理课的人必定都背过这么一句话:

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是牛顿定律,却和墨子说的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剩下一句‘马力即竭,辀犹能一取也。’归纳起来就五个字,惯性力作用。

牛顿定律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

截止董慈过来这边为止,牛顿定律也只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很难想象大天[朝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先哲们就研究过这些东西了,但历史事实就是如此。

这还只是《墨子》中随手拎出来的一小部分。

很多人都没想到先哲们曾经在这些方面有过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因为后来的历朝历代罢黜百家的打压排挤,和墨家的平民思想也有一些关系。

墨家主张尚质,反对文采,《墨子》这本书在先秦哲理散文中以质朴著称,墨家弟子著书立说所用的都是记录编著时所用的口语,董慈在战国待了十几年,墨子这本书的文风在她看来平易近人娓娓道来,但对千年以后的后世人来说,就十分的晦涩难懂,乃至于很多后人都不清楚《墨经》这本书里都记载了些什么东西。

董慈因着整理文献工作的缘故,对这本书还稍微了解一些,《墨子》一书只记载着墨学研究中的万分之一,但已经足够后人震撼拜服的了。

“力,重之谓下,举重奋也。”

“合与一,或复,否,说在拒。”

“施力于物体,必有其反力。”

光从这些只言片语,就能看出当时当代墨子已经意识到了重力的存在,并且对一力与合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的平衡都做过透彻的研究和总结。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blnovelhub.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