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如酥落便收(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有笔头千字,中万卷,此事何难?!”他自信满满地说。

我走到步云阁的时候,正看到石辰在打发叫花子。两个铜板叮的一声落在叫花子的碗里,叫花子看了一眼,千恩万谢的走了。我皱了皱眉,走了过去。

“老大,这叫花子今天给了明天又来。生意没做几笔,施舍的钱倒给了不少。”

我点点头,“明天不要给钱了。”步云阁的生意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好,不温不火,只算略有盈利。

“救济这种事,本来就该官府管的。”石辰嘀咕。

“每天戌时,厨房剩下的和菜,你让厨子炖了送到城西,散给这些叫花子。”

“为什么?”

“天热,菜本来就容易变质,与其浪费,不如救人。”

“菜放个一天不会有事的。”

“照我说的做。不要按酒楼的做法做菜,家常做法就好,不要让别人知道是步云阁的饭菜。”

“为什么不让别人知道?”

我笑了笑,“让别人知道叫花子吃的是步云阁的菜,你还想不想做生意了?”

“苏夫人果然聪明过人,佩服。”范纯仁从一旁的角落走来。

“过奖了。”我虚伪地说。

“我一直对苏夫人很好奇。每一次,你都出乎我的意料。”

“哦?”

“我刚才在一旁看着,开始以为你重利无善心,然后又觉得你似乎很有善心,后来又觉得你还是重利,范某倒真是有些糊涂了。你开店是为了赚钱,为何要救济穷人呢?”他含着一丝浅笑,探究地看着我。

身为范仲淹次子的他,虽日后官至宰相,但却一生俭朴清廉,做官的俸禄大多用在了扩建范仲淹创建的救济贫苦人的义庄上。我方才所说的城西,多是这类义庄、粥铺,算是慈善机构聚集地。我琢磨着要不要说一番慷慨激昂的善言正语,增加一下他对我的好感。毕竟他算是苏轼的挚友,拉拢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可是转念一想,我刚才的所言他不知听了多少,倘若我说过了头,反而让他反感,于是我实话实说:“我是为自己积德呢!祈祷菩萨让我多活两年。”

他听完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仍有丝疑虑,欲言又止。我见状邀他后院一叙。

小范一边饮着“湘妃泪”,一边吃“骨相连”,喋喋称赞。

“自从吃过之后,便一直想再来尝尝。我不得不佩服那桌菜的心思,想必已经和子瞻和好了吧。”小范笑着说。

我点点头,“那天谢谢范兄了。”

“无须客气。我一直把子瞻当作弟弟,也就叫你一声弟妹。希望你不要因一时疏忽,连累子瞻。他们兄弟二人太顺由你的心意了,本不考虑后果。”

我有些愕然,“此话怎讲?”

“那天欧阳府二苏携你同往,虽不算出格,但也有点不合常规。苏家是书香门第,如今二苏竟任由你开酒楼,我实属意外。我虽对经商无异议,但众口铄金,二苏本就站在风口浪尖,只怕遭人非议。”

我叹息,子瞻的一生声名显赫,却也因此遭到奸人的恶语中伤,子由有一句话说的好——“东坡何罪,唯以名太高。”有多少小人像狗仔队一样在黑暗的角落暗暗盯着他的一言一行,稍有差池便大肆宣扬。

“谢范兄提点。范兄是希望我不要将酒楼与子瞻牵连到一起?”

宋朝有一项制度,朝廷官员按官品高下给田40顷至1顷不等,减免赋税,经商也可相应的减免赋税,这实在是一项导致两极分化,民心怨愤的政策。

“正是!我希望你不要申请官员经商的减免赋税。虽说朝中经商的官员不在少数,但是子瞻不可以。”

“范兄放心,我从未有过这个念头。店里除了石辰,没有人知道我的身份。石辰信得过。”

小范点点头,似乎松了一口气,“这我就放心了。”

两人一时无语,静默了片刻,他忽然笑着问:“你头上这玉簪喜欢么?”

见我一脸诧异,他解释道:“是我陪子瞻去选的。当时与他初识,他问我的关于东京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哪里有名胜古迹,哪里有美酒佳肴,而是哪里有好的玉石店铺。我以为他痴迷玉器,恰好我也喜好玉石,便欣然与他一同前往,谁知道他竟然是去买玉簪的。那天我是第一次看见子瞻那么优柔寡断,左挑右选的定不下来。我戏言干脆多买几,三房四妾一人一。他很认真地说一支就够了。我笑说留着以后用,他却拿着这支‘有凤来兮’若有所思地笑了,然后轻声重复了一遍——真的,只要一支就够了。”

他饮了一口酒,继续说:“一试成名之后,免不了去勾栏青楼,子瞻向来风流洒脱,可是去的时候,却不免有些拘谨。我想应该是因为那玉簪的主人吧。所以我对你一直好奇,直到欧阳府一见,发现你确实与众不同,有一种女子少有的洒脱,算是与子瞻气味相投了。”

“谢范兄夸奖了。”我拿起酒壶,给自己倒了一杯,一饮而尽。

小范摇摇头,“真是和子瞻一模一样。”说罢也满上酒杯,一饮而尽。

“看惯了子瞻谈笑风生、口若悬河的样子,前段时间看到他沉默寡言、郁郁寡欢,我还真是担心,亏得现在恢复了。”小范深看了我一眼,“莫要辜负子瞻。”

苏轼一生交友无数,范纯仁待他算是至真至诚。我不禁有些动容,“范兄的教诲我一定铭记于心!”

附:

制科考试是宋朝皇帝为了选拔特别优异的人才而设定的考试制度。

进士科考试是三年举行一次,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而且程序复杂。首先要有朝中大臣推荐,然后参加由六位朝廷大臣担任考官的一个预试。通过后,才能参与皇帝亲自出题亲自主持的制科考试。

南北宋加在一起三百余年,总共举行了22次制科考试,录取人数只有41个。而同期录取的进士总共有4万余名。

宋朝的制科考试,虽然有第一等和第二等,但是形同虚设,最高等实为第三等,接着是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在这场考试中,苏轼考了第三等,苏辙考了第四等。

小雨如酥落便收在线阅读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blnovelhub.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