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一百八十多卷,约四百万字,整理了历代通史及典章制度等,包罗万象,乃是一部传世巨著。
郑怡安出身诗礼簪缨之族,然而早已家道中落。她既无家学,又非史官,竟凭着一己之力自学成才。
从少女时代跟着族兄四处借书读书,默背抄录,到之后隐居山林,苦心治学三十年,直至编成这样的鸿篇巨著,纵是须眉男儿亦不能及,一时传为佳话。
绍兴三十一年,郑怡安耗尽心血完成编录,重病垂危,拜托族兄携书进献给高宗皇帝,以求获得准许公开刊印留存。
此书一出,朝野震动,高宗本人也对此书称道不已。
不过,虽然此书的学术水平之高毋庸置疑,对于题目中“青丘”二字,世人却大多不解其意。
谁也没想到,就在此后不久,从弥留之际的郑怡安那里,流出了这样一个志怪故事……
郑怡安幼时便父母双亡,可她立志读遍古今史书,通百家之学,于是便跟着族兄四处去藏书人家借书求读,回来再凭着记忆默背抄录下来。
日子久了,她和族兄也默写出近千卷藏书,文无遗误。因家贫屋窄,只能在山林间另建了一座草庐当作书斋。
靖康之乱后,国势危矣,她的族兄因忧心国事,决心下山应试,走科举仕途的道路。
郑怡安二八芳华,正值嫁期,族兄一走,没了这个倾力支持之人,便面临被族人逼婚的尴尬境地。
她不愿就此嫁人生子放弃学问之道,于是趁夜离开族中逃上山去,独居在草庐中。族人见她心志坚定,多次劝说未果便也由她去了。
山中生活清贫,可她读书治学痴迷其中,并不以为苦。
忽一夜,山阴小雪,月明林下,有超然尘外客,与她不期而遇……
铜壶滴漏,已交子夜,郑怡安伏案修书,偶遇一疑难需查阅典籍,于是提灯走去书架下。
谁知这偏僻清净的山居里,不知何时竟多出了一位白衣人,斜倚书架手不释卷。
月色灯晕下,其人眉目如画,卓荦绝俗,倒像是山中精怪,幻形而来。
她一时惊得呆了。那人听见声响,却不慌不忙抬起头来,对着她微微一笑。
淡月梅花,良夜清风,又怎么比得了这一笑?
这时她才明白,“书中自有颜如玉”一语,诚不我欺也!
如霜的月光下,白衣人携着书卷洒然而去。足迹所过之处,雪地上竟没留下一星半点的鸿泥雪爪。
只有书斋里留下的淡淡的梅花香气,昭示着这一切并不只是一个迷离恍惚的梦境……
郑怡安心头迷惘,猜测这人多半是山中精怪所化。
从那之后,白衣人常常趁夜前来借阅,郑怡安习惯了挑灯夜读,见他有借有还,倒也乐得相安无事。
日子久了,她大着胆子问白衣人到底是什么精怪所幻化,白衣人便笑答“吾乃青丘君”。
《山海经》中有言,“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又有涂山神话曰,“绥绥白狐,庞庞九尾”。
从此,郑怡安坚信,这青丘君如此容貌,定是九尾白狐所化。
后来有一日,她无意中慨叹,草庐中藏书终究有限,如果能借阅李姓世家的藏书一观,当可获益良多。可惜族兄离开,她身为女儿身又已成年,别人不会再允许她前去借住读书。
青丘君听在耳中,不动声色,但第二日一大早,她便瞧见自己求而不得的那本书卷,端端正正摆在了书案上。
她大喜过望,回过神来又忍不住询问,这书是从何而来。青丘君只淡淡微笑,说是略施术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blnovelhub.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