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这道题歹毒的地方,“君子中立而不依”,我出的可不是《礼记》的原文。这是论的考题,你自由发挥就可以了。若真有那书呆子非要用八股文来答,那这道题基本也就属于走题。可以收拾铺盖卷回家。
沈溪明白了这一点,答题就容易多了。
至于“诏诰表”、“判语”,都是官场的应用文,是做官时用得上的东西。
其一是代拟公文,其二是写批语,第一条是应付上级的,第二条则是交待下级,考察内容非常全面。
沈溪用了两天时间来作第二场的题目,他没有跟一些考生一样,要等第三场题目下来,拟好草稿之后再往卷子上誊抄,因为沈溪觉得这样做很麻烦,还不如在草稿纸上写好后直接誊抄到卷子上,如此也能给第三场考试争取更加宽松的时间。
前两场考完,对大多数考生而言,这考试基本就跟结束了一样,因为按照以往的规矩,第三场的“策问”很简单,一问一答,将你的观点成文,那便可以了。
策问一共有五道,以前会试的“策问”,从来都是走过场,属于“附加题”,考官很难从“策问”中评断考生才学的优劣,毕竟题目简单,容易作答。
可沈溪之所以抓紧时间把前两场的考题列卷,就是知道这届会试最大的难题,其实是最后鬻题案的导火索,正就是在最后五道策问题中的第三道题上。
这道题,历来是历史争论的焦点。
但争论的本身已不在题目上,而在于科场之外,唐伯虎和徐经是否真的提前得到了考题?
这道策问,几乎将整个参加会试的考生都给难住了,只有二人答题流利,让程敏政以为这作出卷子的二位是唐伯虎与徐经,“甚异之,将以为魁”,于是被给事中华昹弹劾。
华昹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仅仅根据程敏政一句话,以及外间对于鬻题案的传说,就匆忙上奏给弘治皇帝,一场轰轰烈烈的礼部会试鬻题案展开,最后以查无实据和各打五十大板结束。
这次礼部会试,造就声名最大的不是最后的状元伦文叙,也不是仅仅以列二甲第七名、后来却以心学闻名海内的王阳明。而成就的是一个怀才不遇,狂放不羁却一生与仕途无缘的大诗人、书画家唐伯虎。
这一道题,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程敏政经牢狱之苦,出狱才不过几天就发急病而死。
怪只能怪,程敏政把这道题出得太偏太难,而他的那句话又实在太过惹耳。
二月十五,第三场考试的题目终于下发下来。
沈溪没有看另外四道题,而是直接留意第三题,“问:学者于前贤之所造诣,非问之审、辨之明……”
正是那道改变了唐伯虎命运的策问题!
ps:第十一更了!
不知道大家看过瘾没?是不是感觉非常痛快?天子如此努力,大家是不是应该表示一下,来一波月票和打赏支持!
今天有没有第十二更,就看大家的表现了哦!(未完待续。)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blnovelhub.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