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翰还在拼死拼活试图力挽狂澜, 景国公李韶安降了。
双桥镇失守, 司徒翰没能阻挡住密州军,跟着费长雍治下的邺、彰、白三州易帜, 连番打击之下,大赵的文武直接就懵了。
先一步赶到石安的王桥卿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以陈华舟为首的一众文官同杜昭没什么过节,还有些香火情, 原本老皇帝活着没人敢吱声, 老皇帝一死,剩下孤儿寡母,好多人不觉有了想法。
至于武将们更不用说, 明眼人都看出来,司徒王爷独木难支,王桥卿发动亲朋好友,游说起来特别容易。
赶在谢平澜的大军杀到之前, 王桥卿还做了件事,将藏身在京兆尹衙门的秘谍悄悄抓捕。
那厮还不知道是他当日在齐虎处的口供有了破绽,还当汤啸犯事之后没有替他遮掩, 对自己在官仓外头箭射谢平澜的事情供认不讳。
王桥卿松了口气,立刻派亲信押送他回京城。
他敢打赌, 只要此人押到,汤啸也就彻底完了。
李韶安知道带兵来打石安的主将是谢平澜, 虽然往军前遣使,说是要献城归降,却不敢就这么把身家性命交出去。
因为谢贵妃, 他父子之前将谢家险些连根拔起,深仇大恨不可能化解,李韶安怕谢平澜趁机报复,又同时联络王桥卿,派出使节赶往京城去向杜昭递降表。
李太后和小皇帝不过是他手中的傀儡,李韶安好言安抚,道天下未定,杜昭必会善待对他全无威胁的母子二人,做个降王可比偏安一城,整天担惊受怕强多了。
李太后抱着儿子痛哭一场,唯唯应了。
怎么对待长公主,李韶安却是有些拿不定主意。
细论起来他同司徒家有杀子之仇,李家虽然不像司徒翰两口子膝下只一根独苗苗,但那些庶子实在上不了台面,全都无法跟李克明相比。
只是因为大敌当前,李韶安才勉强同司徒翰两口子达成共识,暂时把仇隙揭过去。
司徒翰在外还有好几万兵马,长公主身边也留了不少人保护,这时候若是撕破脸,谁知道会引出什么后果,李韶安不想这时候多生事端,这么一犹豫的工夫,长公主已经得了消息。
石安自己人太少,朝中文武都要投降,她做不到力挽狂澜,一咬牙,将追随她夫妻俩的亲信召集起来,抢出了被严密监视的皇二子、皇六子,带着两个侄子半夜叫开城门,不敢迎着密州军去和丈夫会合,只好先往南行避祸。
李韶安没有料错,杜昭眼看登基在即,不能不为了治理江山考虑,觉着这仗打下去很是劳民伤财,一听说大赵君臣有意归降,大大松了一口气。
至于李韶安所提的条件,他逐条看过,觉着并不如何过分,召集自己人简单商议之后,决定停战纳降。
考虑到李韶安惴惴不安,派来的使节还特意提出归降之后的安全问题,杜昭专门给远在前线的谢平澜写了封亲笔信,半是解释,半是安抚,他也担心谢平澜放不下仇恨,背地里暗下毒手。
李韶安若是有个好歹,刚刚归降的大赵文武不免人心惶惶,再生波澜。反正那人是个草包,做为降将,以后也只能老老实实夹着尾巴作人,到不如放他一马。
与那封信同时到达的,还有杜昭对邺州众多降将的封赏。
费长雍自己要辞官归野,除了他,邺州一系就没有什么才能出众的人物,即便如此,杜昭依然从优安置,墙头草马康才和几员副将品阶未变,调往定靖以及南明州任职,三州文官保持原状,算是信守了原本法令不变的承诺,命陈佐芝的两个女婿携家眷入京,到时若是识趣些表现得好,会封两个散官养起来。
最叫人羡慕的当属隋凤,杜昭对他大加褒奖,叫他等战事一了便直接入京相见,据小道消息称,隋凤此去京城正可赶上杜昭登基大封群臣,很可能获封爵位,反正来日前途一片大好。
表面上是因为此次他带兵阻击司徒翰,力保童向雁大军不失,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杜昭爱屋及乌,冲着谢平澜,没把隋凤当外人。
杜昭对谢平澜重视到什么程度,没见打发了长子整天跟在谢平澜身边,当初手下还有汤啸能与他别别苗头,如今姓汤的也彻底倒了,杜昭把他交给京城派系的文官们会审,公布了十余条罪状,明正典刑,多年经营的势力亦被连根拔起,接替他的王桥卿和谢平澜私交深厚,两人好的就差穿一条裤子了,谢平澜若是不退,明摆着便是杜昭朝的第一权臣。
不管旁人怎么看,谢平澜接到杜昭的亲笔信,看完之后皱起眉头半晌无语。
他已经答应费长雍等仗打完了便向杜昭辞官,其实急流勇退的想法一早就有了,即使对方不提这个条件,他也准备找个时机抽身。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blnovelhub.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