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潘凤自荐校长位(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石一百五十九章潘凤自荐校长位荀彧看了看百官,尤其是于士人之中极有名气的杨彪,又看了看潘凤与荀攸,接过刘协的话。答道:“安国侯曾言他以前大鸿驴弗馥一家之财建一太学,其亦以董贼所赐之财修一武学,然若是冉真修此二种学院,若无当世大儒级绝世猛将坐镇,又怎能吸引天下学子?又怎能吸引不世猛将?”

“哦?荀尚书之意,可是欲使潘师为武学博士?”刘协一把椅柄,起身大笑道:“妙啊!若以潘师之勇,为武学博士,则可教授天下勇士武艺,岂不是可为联供许多猛将?”

潘凤可没想到刘协竟然会让他去做武学的“校长”原本他更想在太学之中做一个老师,毕竟太学所学的东西乃是四书五经,以及前人的经典巨著,如果能够将士人子弟以及那些民间的年轻才俊聚在太学之中,以潘凤的能力,自然可以对他们因材施教,并且灌输先进的思想,日后也能对潘凤的事业予以助力。

“若是安国侯为武学博士,恐天下慕其名者不计其数!”没想到王允听得刘协之等也是站起同意道,“只是不知安国侯可愿意将所学武艺传于他人?。

“陛下所言虽对,然臣并非此意荀彧摇了摇头,解释道:“陛下当知能者多劳,以安国侯能力,又岂是区区一武学博士可行?须知安国侯允文允武,乃是文武全才,家叔慈明公便曾言其有雄略及治世之才,臣建议此太学及武学皆交由安国侯经略。”

“此到是联疏忽了!潘师平日教导联使联学识大进,若天下学子由潘师教导。岂不是能予联带来许多国士?。刘协大笑,想到平日里潘凤对他那种边玩边教之法。的确是独树一帜,比起那些名士大儒所教显然要容易懂得多。

荀彧之言也走出自潘凤之意。毕竟潘凤知道学问的重要,而且如果能建立起这种学习体制,对于大汉绝对是有百益而无一害,而且如今朝堂之上的人巴不得潘凤远离军政之权,如果能以太学之事分他的心,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只是他们又怎么会知道太学对日后朝政的重要性?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官员几乎都是各大士族举茬上去。也就是所谓的举孝廉,而孝廉多数也是于民间十分有才学,或者是名气十分大的人。

如果有人能在太学之中“毕业。”那么无疑这个人的名气在潘凤“炒作”下定然不差,加上届时举荐或者其他办法,这个人肯定能够成为大汉的底层官员,或者是入朝为官也说不定。到时候几年一过,潘凤便有信心使得朝堂之上的人多数是他的学生。

“陛下,若需臣领此事,则臣还有一事要禀明。”既然是本就商量好的事,潘凤自然也就不会推辞,听得刘协之言后便说道:“若以武艺来看,如今身在并州的温侯吕奉先当在臣之上,而若论文学,则天下大儒。几乎人人皆强于臣,臣还请陛下一旨。征集天下武者,或者是大儒入京,为太学及武学的博士。

听得潘凤同意,刘协也十分高兴,笑道:“此又何难?届时天下大儒皆由潘师挑选便是。联就不信,若下旨命其前来,那些大儒还敢不来!”

殿内百官大惊。若是当真刘协下旨命那些大儒入京的话,他们的确是不敢不来,但就算来了。他们又怎会心甘情愿?

潘凤听罢摇了摇头,言道:“此乃教学之事,怎可用强?陛下只需下一诏即可说罢,潘凤顿了顿又道:“且臣以为,朝中百官,有多数皆是师从于天下大儒,然此些大儒却无名位,乃是不符,不若陛下再下一旨,使太学之中设一席位。如太学、武学官为校长,官略逊于九卿,而太学之中设供奉。依教学大儒名望定上、中、少三师,上师位比三公,享三公之尊号,中师位比九卿,少师则位比士大夫,皆照朝中百官分其栗米,也可让天下之人仰其等名望

听得潘凤之言,刘协虽不是很懂,但王允、杨彪等人却不禁暗道一声妙,好比当今天下大儒郑玄等人一般,虽门生遍布天下,黄口小儿皆知,但他们不愿于朝中为官。只愿教授他人,如今若是这太学一出,依照潘凤所想,则自可让大儒聚集于洛阳,于此太学之中教授知识,届时自己子嗣也可为这些大儒门生。

“臣以为,安国侯之言甚妙,只是这校长,臣却不知何意。”杨彪开口疑问道:“且这校长若位略低于九卿,那若依安国侯之言,太学之中又有位比三公的大儒。这校长又有何用?”

“太尉大人勿急,凤自会解释。”潘凤见杨彪疑问,答道:“这校长,乃是凤日前所想。这武学之中学习的并非只武艺,更可学战阵、兵法之道,且若是学会此些东西,则可使于武学之中毕业之人为一军校尉,只是此校尉并不掌兵。只是于战前对统兵大将予以建议,对可能生之事皆例举出来,如此一来,集众人之力,当不易中他人之计。而教此些人为校尉之所,凤便称之为学校,学习古人之学问而成为校尉,便是此意!而武学、太学皆可沿用,因此,掌管此二处之人便可称为校长,然校长虽有管理之权。但又如何能与当世大儒相比?”

“潘师之意,可是你愿为这校长之职?。刘协想了片剪问道。“只是不知若潘师为这校长。当为上师、中师或下师?”

“依再之见,安国侯于战阵、兵法之道当世无双,可为武学上师,而若是于太学之中,以已卒太傅慈明公所比,自是上师,而安国侯乃是慈明公高徒,当可比少师。”王允笑道:“不知允之见,诸位以为然

王允此言一出,百官又怎敢反对?况且潘凤确实自领兵以来便未尝一败,加上潘凤练兵有方。做这武学的上师倒也名正言顺。

只是若是如此,张温等人心中却是有些不喜,毕竟照潘凤先前之言,如果潘凤当真成了武学的上师,那岂不是就像比三公?年方二十便”少让人觉得有此儿“王司徒实乃过奖了。凤虽有统兵之能,但于教学之道如何能与当世名士相比?且上师、中师、下师并非如此划,分潘凤摇了摇头,言道:“此三师之位不仅要于天下有大名,且要于教学之道年数长远来看,好比在下虽可于太学、武学之中为师,但毕竟年岁尚浅,无甚经验,因此只可居少师之位。若是于教学之道年数过十五载,又于天下有名者,可为中师,而惟有那些将毕生精力皆献于教学之人,方可为上师”。

百官听罢方才恍然大悟,毕竟潘凤先前所言时,虽将太学之中教学之人戈一级别,使得那些大儒能以此获得名分,然毕竟天下大儒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总不可能人人都是上师位比三公吧?而且若是以潘凤这今年纪就能位比三公,恐他人会心中不服,而现在年龄一刑分。便惟有那些真正饱学之士,又非立志于仕途之人方才可为上师,毕竟能够将毕生精力放在教学之上的人少之又少。

“而这校长不仅为太学、武学中为教授他人学问、武艺之师。平日还需管理太学及武学事务潘凤又道:“因此,陛下若命臣为这校长,还请陛下将太学、武学予我全权负责之权,他人不得干涉!”

此言一出,王允却是心中有些不喜,毕竟他身为司徒之职,所掌便是天下教化,原本潘凤建这太学、武学照理皆是在其辖下,但若是若需要给予潘凤全权,如此一来。岂不是自为一派,不在他管辖之中?

不过潘凤随后之言,却使的王允竟是一喜,只听潘凤言道:“这太学所建之财虽有韩氏一族充库家财所建,但日后耗资定然极大,且不由司徒所管。因此,此太学及武学所耗之财皆需由此校长所出,不得动用国库之财

潘凤口中虽这么说,但王允他们又怎会知道潘凤的手段?就凭借潘凤领先千年的见识,又有如今的权柄,想要弄钱又有何难?更何况媚坞之中所得的钱财三分之一皆已经入了潘凤私人腰包,由张义带飞熊军送来洛阳,到时上缴大半入国库之后,另外这三分之一便由潘凤自己调配,这区区太学所耗之财又有何难?

况且弗氏一族也是算是望族。弗馥又为族长,自是使得韩家诸多产业一同充归国库修建太学。而潘凤身为校长,这钱财调配自然也由他掌控。

张温、崔烈等人也不傻。他们自然知道修建太学之时获利之巨,但他们根本不会提出反对。毕竟如果潘凤做了这太学以及武学的校长,那么无疑便会分心此二处。而他们也可乘机于朝中取权,他们可不认为仅凭荀彧、荀攸便会是他们的对手。

如此一来,众人又细细商议,最后刘协方才下旨。

其旨中所言,韩馥因其独子造反之罪,免去大鸿驴之职,充没一族之财,其子韩寒暂时为奴。命其与百姓一道修建太学、武学二处,待修成之后,免其奴身,然仍于太学之中行杂事。

原五兵尚书、洛阳令荀攸。免其五兵尚书之职,进九卿大鸿驴职,仍为洛阳令。其叔吏部尚书荀彧,进尚书令之职,掌管尚书台。

安国侯、辅国将军,原尚书令潘凤,因其义父韩馥之罪,免其辅国将军、尚书令之职,但因其领兵伐董卓余孽有大功,新立太学、武学而校,使潘凤为校长,职太学少师。其麾下无双军仍由其练。

原中郎将黄忠,因潘凤保举,有讨贼之功,又兼武艺绝伦,位居司隶校尉,掌管洛阳周外数万大军。

自此,前大鸿驴韩馥之事便告一段落。

同一时刻,于司隶之外。刘备及其义弟关羽、张飞,并着已为刘备军师的李希李改之,又或者该称他为李儒李显思四人,得洛阳消息,知潘凤如今为当今天子除去兵权,不禁大喜,虽说潘凤仍旧成为了什么校长,但对他们来说,只要潘凤不掌兵权便是大幸。

“先生,我等如今当往何处?”刘备自当初逃离洛阳便改头换面,为的便是不被各地官军所查,对他来说终究日子有些难过。

张飞如今也是早已厌倦了这种躲躲藏藏的日子,更是暗恨这所谓的先生,因此又怎会有什么好语气?自是开口说道:“听这鸟先生之言,我等如今犹如过街鼠类!当真气煞我老张”。

原本张飞十分尊敬有才之人,只是这有才之人多为士人,可惜这李希在张飞的心中就是山野隐士,显然和士人搭不上边,加上如今这种日子也是拜他所赐,张飞自然心里恼他。

“三将军,若当初不依在下之计,如今主公与二位将军头颅已挂于洛阳菜市。”为了遮掩自己脸上的刀剑伤痕,李儒特意用布将自己面容遮住。不过想起当初计策李儒亦是叹气道:“不曾想我李希竟会败于一女子之手,当真可恨”。

关羽眼神一恺,沉声道:“只是不知我等究竟是何处得罪了这潘凤,竟要如此对我家大哥。实乃小人!”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blnovelhub.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