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商屯 马耕(1 / 1)

上一章 目录

第240章商屯马耕

大明京师,文渊阁内,朱由校正在和大臣们商议着国事。()

近日,辽东巡抚袁应泰给朝廷上了份奏章,以辽东地广人稀粮食不足为由,请求朝廷批准辽东推行商屯,准许商人招募百姓屯田。

其实,商屯对大明来说并不是稀奇事务。早在仁宣之时,为了满足九边军粮所需,沿边就出现了商人组织的屯田。只不过这种商屯方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只是开中法的一部分。后来随着开中盐法的破坏,加之朝廷并不保护商屯者的利益,原有的屯田逐渐被荒废,商屯也不复存在,九边也渐渐的陷入了缺粮的地界。

如今,袁应泰再次倡议推行商屯,却和以前不太一样。商屯生产出来的粮食不再专供给边军,朝廷也不再为之付出盐引,完全变成了一种民间的经济形式。只不过,但凡想屯田,必须要招募百姓,产出的粮食也可以缓解当地之需,这对辽东这个刚刚从战乱走出来的边塞之地,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为此,朝中大臣众口一辞的同意推行商屯。唯有朱由校,只是在原则上同意屯田,却对袁应泰提出的商屯细则提出了异议。

“辽东本是苦寒之地,即便是从关内招募百姓,也很难召集够足够数量。而且辽东粮食亩产量低,关内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很难让商人获得大量利润。”朱由校向大臣们解释着自己的想法,“为此,朕以为辽东屯田,应当着重推行牲畜化、良种化,并采取大农场的形式,尽力使少量的人能耕种更多的土地……”说着,朱由校看向了徐光启,这个内阁首辅现在还直接掌控着农业署,负责着全国的农业生产,“内阁要和辽东地方一起,向周边部落施加压力,确保在辽东推行马耕。”

马耕指的是用马来作为耕种的畜力进行农作物的种植,这是一种和牛耕整体上不差上下但效率上大大优胜的耕作方式。

中国的马耕技术出现的很早,这点在老子的《道德经》上就可以看到,但有确凿历史记录却是在汉代。汉武帝时冶铁技术得到发展,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马耕和牛耕就在中原地区十分普遍。

只不过由于中国长期缺马,实在不能满足民间耕种之需,加之马耕不能在水田耕作,这种优秀的耕作方式就没有在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反倒是遥远的欧洲,由于黑死病等疾病肆虐而长期地多人少,马耕技术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马耕?”黄嘉善笑了,“皇上真乃圣明天子,这推行马耕,正可谓藏马于民间,到时候……”

朱由校淡淡的看了黄嘉善一眼,“愿望很好,但很难实现。”看黄嘉善不解,便接着说道,“战马和耕地的马不一样,即便是再好的马,去耕上两年地也变成了废物,再也上不得战场。”

黄嘉善顿时老脸一红,忙退回了座位上。

朱由校也不为己甚,接着向众人解释道,“和牛相比,马虽吃的饲料比较多,但效率要高于牛耕。这点要是搁在关内就是劣势,但在辽东这种地广人稀的地方,却是最大的优势。想必那些商人也会算明白这笔账,响应朝廷推行马耕的号召。”朱由校边说心中边琢磨着,是不是借着辽东屯田的机会,将各种各样的新农具都推广到辽东去……

徐光启想了想,站了起来,“皇上,马耕所需要的新型挽具、农具的式样,臣回去后稍作整理就立刻送到工部去。”马耕是徐光启在和传教士交流后向皇帝提出的一个建议,他自然有着全套的欧洲马耕技术。可光有马耕技术也不行啊,还的有马。“……皇上,鞑虏对朝廷一向防范甚深,轻易不向朝廷出售马匹。若是臣等逼迫太紧,怕是有损朝廷怀柔大计。”说到最后,徐光启已经是满脸的难色。

“阉马呢?阉割后马蒙古人也不卖吗?”蒙古人不愿向大明出售马匹,朱由校自然清楚其中的原因。而在事实上,蒙古人通过榷场向中原输出的马匹,大多都是阉割后的马匹。

“若是少量的阉马,蒙古人还会出售,可若是马匹数量太大的话,”徐光启一阵苦笑,“怕是朝廷还要多做许多手脚。”

“那就好,只要有肯卖就好。”朱由校松了口气,笑了笑又道,“这些年我们和蒙古人交易,一向都是蒙古人有求于我们。无论是铁器还是丝绸布匹,都让蒙古人爱不释手却又恨之入骨。不买吧,蒙古人还真离不了这些,可买吧有没有钱,现在我们从蒙古大量收购马匹,也算是给他们增添了一条财路。不过,”朱由校的笑容突然收敛起来,“即便是收购马匹,也要分清对方的来历,要着重于信奉黄教的部落,”沉吟了一下,朱由校才接着说道,“要进一步加强和信奉黄教的部落的贸易往来。不管是毛皮、药材,还是其他的特产,只要是能用的都要敞开收购,务必使他们每一天、每一刻都离不开我大明的商人。”

“臣等明白。”徐光启带着众人起身应道。

自从朝廷册封了章嘉呼图克图为活佛,就开始借助黄教的势力在草原上进行大规模的渗透。现如今草原上是兵火连天,信奉红教的察哈尔部和信奉黄教的科尔沁等部落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而大明这几年淘汰下来的兵器,是源源不断的流入到草原,使得长生天子民的鲜血是在不停的流淌,红黄两教信徒的仇恨也是在不断的加深。

但相比之下,原本势力较弱的科尔沁等黄教部落得到大明的供应最多。不但在武器品种数量上远远大于红教部落,还可以通过黄教喇嘛的作保,向大明商人赊欠货款。而这,也正是徐光启有决心压制蒙古人大量出售马匹的底气所在。

说完了耕作的马匹等技术问题,朱由校才话头一转,提起了袁应泰奏章中最令自己菲薄的地方,“袁应泰奏请的,”朱由校低头又看了看奏章,“‘凡商屯,累世不起科’这一条,朕不同意。朕可以给商屯三至五年的免税期,但朕却不同意累世不起科。这样做,对关内的百姓不公平,而且弊端太多,容易造成日后商屯泛滥,朝廷税基却更加枯竭。”边说,朱由校还边摇着头。

笑话,朝廷现在有了宗室免税,士绅免税,商业免税,要是再加上个垦荒免税,这大明朝还有什么税能收上来?朱由校可以用脚后跟去想,只要这商屯免税的诏书一下,大明朝的在册土地立即会少点三分之一。

因此,朱由校是绝对不允许商屯免科。

“皇上,商人重利,若是不免其赋税,怕是商屯难行。”礼部尚书孙如游轻声道。

“商人重利,若是商屯没有利润,他们自然不会去做。可赋税也应当核算到成本之中,”朱由校不满的哼了声,对孙如游更是看不上眼,“总想着挖朝廷的根基,这算怎么回事?”

顿了顿,见大臣们个个低头不语,朱由校才接着说道,“如今关内地少人多,朝廷早晚要推行政策,限制土地兼并。若是那些商人有点眼色,那就早早的到关外、到海外垦殖。若是怕在关外纳税……”朱由校不满的冷哼数声,凶气毕露。

大臣们一阵噤声,文渊阁里顿时便静了下来。

关于土地兼并的危害,在场的都是熟读史书之人,自然知之甚详。而在事实上,大明历代宰辅也没少绞尽脑汁想方设法限制土地兼并。可大臣们吃惊的并不是皇帝想要限制土地兼并,而是皇帝在对商屯纳税上的坚持。

轻轻的叹了口气,徐光启就想起身打个圆场。反正,他身无它物,也没想过要靠商屯谋利。

可就在这时候,文渊阁的帘子一挑,一个青年宦官钻了进来。这个宦官在场的都认识,是新任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乾清宫总管顾谦。

前不久,受锦衣卫原都指挥使骆养性的牵连,原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乾清宫总管的曹化淳终于耗尽了皇上对他的情分,被赶出京城,而这也在众人的意料之中。只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接替曹化淳的并不是众人心目中的那几个大热人选,而是这个二十多岁的顾谦。

顾谦蹑手蹑脚来到皇上跟前,在众人睽睽注视之下,从怀中掏出了一本奏章递了过去,“万岁爷,这是朝鲜解阁老送来的八百里急报。”

朝鲜解阁老的八百里急报?文渊阁的气氛顿时便凝重起来。

朱由校看了众人一眼,随手接过奏章一目十行的阅读起来,可读到最后,却笑了,“解阁老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朝鲜愿意再向朝廷支付一百万两白银,并同意国人到朝鲜租种土地……”

说罢,朱由校便将手中的奏章递给了顾谦,“拿去给大家读读,也好让大家都高兴高兴……”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blnovelhub.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