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九江之变(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

九月十七日黎明时分,左部大军计有十七万马步兵在庄严的誓师后分水、陆两路东下。

何腾蛟就被软禁在其中一艘船上,这时的他什么心思都有,未能完成主上按排的任务,对他这样自小读圣贤书,以平天下为己任的人来说是莫大的痛苦,多少次看到那万丈江涛,他都想投江自尽,以死明志,决不与逆臣为伍。但身边的有多名士兵前后守卫,令他不能有这样的机会。虽然与看守太子的兵力相比,这的确算不了什么,毕竟他是一只被打趴下的老虎,但盯住他却足够了。

当船行至汉阳门时,坐在舱中的他听到外面有些噪杂,刚想出去看一看,却冲进一个少年,那少年什么也不说,将他往身上一扛,便冲出舱外。何腾蛟没来得及反抗就到了甲板上,见到正有人在与左兵厮杀,那少年砍倒几个官兵,也没迟疑,便与何腾蛟一起跳入江中。何腾蛟这时倒无所俱,大丈夫死则死尔,但那少年却紧紧挟着他顺着江流游向岸边。

时间不长,他们在岸边的一座关帝祠外停了下来,从祠中走出一名老者,正是司徒清雷,见到了何腾蛟,他笑道:“何大人,此处安全了,等一下你的家人也会赶到。”

何腾蛟正在吐腹中的江水,待好受了些,便向这少年和老者道:“下官多谢二位救命之恩,不知二位姓氏名谁。”

“何大人,你不必跟我们客气,我们也是奉了太子的命令才搭救你,这是太子的一份手谕。”

听司徒清雷说是太子吩咐的,何腾蛟有些将信将疑,太子本人都自身难保了,还会派人来救他!?但是看到司徒拿出手谕,忙跪下接过来。手谕上的意思无非是希望何大人今后能继续保境安民,而太子虽不愿与左良玉为伍,但已别无选择,只能同赴南京。何腾蛟在王铎指认太子那天看过太子的书法,因为确实不怎么样,所以印像颇深,见到确是太子手迹。何腾蛟向东三叩首,以示三不忘:不忘太子相救之恩,不忘先皇提拨之恩,不忘太子相托之军国大事。

这时王郎已经带着他的家人赶来了,前日左兵冲入武汉时,何腾蛟便令家人将自己的印鉴拿走,此时也正用得上。他也不再耽搁,领着家人便匆匆上路了。

救何腾蛟的正是姬际可,他水下功夫极好,在家乡的黄河边曾有绰号为“浪里白条”,而留在船上厮杀的正是郭远聪等四名锦衣卫。看到远去的何腾蛟,司徒心中暗暗祝福太子吉人天相,决定到关帝祠中拜拜武候。

此时的付明也在担心司徒等人是否能够解救出何腾蛟,当初自己在密传出的另一份手谕曾明示,如果自己不能逃脱,也要救出何腾蛟,但不知是否得手。

坐在一旁的王铎不知付明与封义铭为什么事情着急,以为是为将来担心,便对付明说道:“殿下,明日午后便会到达九江,江督袁继咸是他的好友,也许会有办法劝他吧。”

封义铭接过话来道:“只怕你我能想到的,左良玉早已想过啦,自武昌至九江水路不到两天的路程,此刻只怕左良玉的奸细、探子已经布满九江。袁督与何大人一样只是个文官,虽然与左良玉是好友,只怕论权术也不是他的对手。不过他为人特别耿直,左良玉即使将他擒下了,也拿他没什么办法。”

说着话呢,明月进来禀告:“主子,外面大乱,说是何大人投水自尽了,也有人说被人给抢走了。”

付明与封义铭相视一笑,司徒、郭远聪等人干得很漂亮。

次日傍晚,左良玉大军抵达九江城外。城内的九江总督袁继咸几日来就为朝廷传来的几道旨意伤脑筋,本来他手中不过两万多兵马,却让他督师西进荆楚,协助何腾蛟平定左良玉。好容易做好了准备,又来了旨意,让他不得擅动,驻防九江为要。今日午后,则兵部又发行文,皇帝下旨,让他迅速东撤太平府与黄得功部会合,则军力稍为强盛,可阻挡左良玉的二十万大军。这时听到城防守军来报,左良玉部已经到达城下了,便领众将到城上观察。

城下的左军兵卒见打出了城上打出了总督的旗号,忙去通报大帅,左良玉与袁继咸本是好友,两年多未见。听罢,亲自上马领众将来到城下,大声喊道:“城上可是袁大人,本候左昆山在此。辛午年匆匆一晤,别来无恙!”

袁继咸也看到了左良玉,于是回答道:“正是本督,不知左候不在驻地守防,兴师动众到九江来有何事。”

左良玉哈哈大笑道:“袁大人,本候奉太子上谕要东下南京,清君侧,肃朝纲。”

袁继咸正言厉色道:“那太子还未经朝廷认可,岂可当真。还请左候与诸位将军爱惜百姓,勿要擅动干戈。”

左良玉心道,袁继咸事到如今,你还不悔悟,本候没有绝对把握,焉能在此与你废话。又劝道:“袁大人勿要忘了你今日的富贵全是先皇所赐,太子经过王阁部指认,确是本人无疑,还请打开城门,不要伤了和气。”

袁继咸知道多说无益,令城上弓驽手做好准备后,向下喊道:“先帝之旧德不可忘,今上之新恩不可负。左候,本督还请你以国事为重,不要凭一时意气做事,如果太子确系真实,就应护送至南京朝廷。你这番做法无异于谋逆造反,请收兵吧。”

左良玉指了一下身后的兵马,大声喝道:“袁大人,莫要再迟疑,试以我二十万重兵,踏平九江易如反掌。但爱惜百姓,亦是本候之本心,所以才与袁大人在此饶舌。至于造反之说,作奸犯科,乃马士英等佞臣所为,清君侧者便要荡涤这些污垢,与今上无干,先生又何必过虑?”

袁继咸这时也指了一下城上将士,回应道:“本督身负朝廷重任,不能开此城门,请左候回营,否则乱箭无情。”

左良玉仰天长笑道:“好。临候(袁继咸的字),你我一场朋友,我很佩服你的才识和硬骨头。我给你一晚时间考虑,明日若再不允,本候定要拨寨攻城。”说罢骑兵领众将回营,刚入大帐,便对部将张应元道:“你快去与城中已打过招呼的诸将约定,今夜子时动手。”

待众将退出后,左良玉突然感到头晕目眩,仰在虎皮帅椅上好一阵子才见强。这时儿子左梦庚恰好进来,见他这个样子忙上前问道:“父帅,您怎么啦。可是有些难受。”

左良玉这时已经缓了过来,看到已经将近四十岁的儿子,心中一阵感慨,长叹一声道:“梦庚,你今年多大了。”

“禀父帅,儿子今年三十有八。”左梦庚一向摸不透这个老爹,见他明知故问,有些不知所以然。

“你可知带兵的要诀是什么?”左良玉眯着眼,没瞅儿子,只看着手中宝剑。

“儿子以为《孙子兵法》上说的‘智、信、仁、勇、严’正是为将之道。”左梦庚答道。

左良玉嘿嘿一笑,“你父我带兵近二十载,凡遇他人必死者总能得以脱,为何?”说罢手中宝剑利落地劈开案前的一块端砚。“当机立断!大丈夫做事不能拖泥带水,否则后患无穷”。

左梦庚有些感到不对劲,今天老爹为何说了这么多‘闲话’,平时别说是部属,就连他这个亲儿子也难得说这么多。“儿子谨记在心。”

“你真的能记住吗?这把剑乃先皇赐给为父的宝剑,今天就给你了。”左良玉把剑给了儿子,又说道:“通知三军,今夜入城后不得再行烧杀劫掳,你退下吧。”

左梦庚捧着剑出来,心中沉甸甸的,看到父亲的神态,难道是有什么病?想到这里,他都不敢往下想了,在这节股眼上,如果父帅有什么三长两短该如何是好。

城中的袁继咸回到府中他令众将自今日便坚守九江,等待朝廷援军。众将虽然知道九江城坚易守,但想到城外雄兵二十万,无不忐忑。其中有叫张世勋的回到营地,便密令手下准备火把。到了下半夜接近子时,便领着部属满城放火,全城顿时大乱起来,袁部诸将不能存身,劈门而出,同左军合营。而百姓流离失所,被守城的兵将劫掳的反比左部官兵还要多。

袁继咸本就没有睡踏实,听到外面有动静时城中已经大乱,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待到他要招集兵马,调传将领则大势已去矣。他仰天长叹,向东边南京的方向三叩九拜后便拿出身边的护剑要自裁。身旁侍卫的副将李士春死死地抱住他,在他耳边说道:“大人隐忍之,凡事往前看,以大人与左良玉的关系,如果他能放过大人,则大人再往江西招集余部,王阳明之事可图也。”正在此时,左兵已经冲入总督衙门,将二人一起俘了送往九江外左良玉的帐中。

左良玉听小校报告袁继咸来到,忙亲自到帐外迎接。袁继咸看到左良玉后,一阵冷笑,然后惨然道:“左昆山,看见城中大火没有。你答应我爱惜百姓,那么这火是怎么回事?”

左良玉看着城中仍在燃烧的大火,心中大怒,这些手下竟敢不停将令,擅自放火,左武汉还没放够吗?如此下去,焉能成大事。一阵急火攻心,还没来得及跟袁继咸说什么,嘴角一甜,一口鲜血喷了出来。“本候有负临侯”,说罢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等左良玉再次醒来时,见众将与儿子都在自己眼前,勉强坐了起来,说道:“本候得心疾已久,但为了二十万将士的前途,一直在硬撑。今日看来,命不久矣。本候死后,凡事均由左梦庚做主,你们可服。”

众将跟随左氏父子已久,焉能不服,都跪在地上,齐声答道:“末将等以死捍卫少帅。”

左良玉看到后,点点头道:“你们出去吧”。待众人走后,与左梦庚道:“梦庚,吾去之后,务要善待太子、王阁部、袁大人等大小官员,如果强攻太平府不下,就要与朝廷妥协。你的才能我是知道的,与黄得功虽然有得一拼,但若然四镇全部回师勤王则大势去矣。现在朝廷得过且过,只要将太子与众大臣送返,那么江西还有你的立足之地。凡事多问问府中陈邦、柳敬亭等人,要群策群力。”

左梦庚听到这里,忍不住大声号哭,左良玉却听得有些心烦,挥了挥手,“出去吧,莫要做此儿女状。记住,你是二十万大军的统帅,今后,这二十万人的身家性命全系你一身矣。”

黄澍这时也听说了左良玉的病情,心中也十分焦急,他是为数不多坚决支持宁南候东下的湖广高官,听到靠山突然倒下了,焉能不急。在帐外碰到了以老友身份来探视的袁继咸,泪如雨下道:“宁南候并无异图,公以死激之,大事去矣。”

2.

九月十九日,距九江之变仅两天,对宁南候全军上下是个悲伤的日子,他们的大帅,名将左良玉以久病之躯督病做乱,身心难安,以至呕血数升后于是夜病卒。

付明等人得到消息已是次日的清晨,众人面面相觑,因为此前左营一直对外封锁消息,所以开始都不敢相信这个曾不可一世的枭雄就这样离开人世了。震惊之余,王铎摇头叹道:“荣华富贵,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养胸中浩然正气才可长存人间,不知左候在离开人世时是否明白。”封义铭深有同感,“左候行武出身,哪知春秋大义。殿下今后若要用将,定要选择知兵且忠肝义胆之人。”

付明听了,也在心中暗叹,连封义铭这样的开通之人都这样说,可见儒家学说虽然在有明一代更加愚腐,却可以培养出不少忠臣死士来,怪不得历代统治者都会独崇儒术。历史有时也会捉弄人,左良玉野心勃勃,可能从未想到这么快就会死去,不知他的儿子与手下众将会对起兵一事的看法是否有什么变化。于是问二人:“二位先生,你们认为左营下一步会做什么?”

封义铭见王铎正在思索,便先说道:“臣以为,左军主将初丧,全军恸哭,已失锐气。左梦庚遇丧父巨变,为人子者即使不守丧,也不应再擅动干戈,而且他还需时间重新拢络手下众将。在这种情况下,左兵继续东下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勉强进兵,再拖延几日则朝廷定会派重兵西进平乱,双方可能会在九江决战。这是从常理讲,但臣以为左良玉聪明一世,死前可能会遗言,让全军无需守丧,星夜东进,那么会在芜湖府或是太平府对峙。因为,以左军目前的军心浮动之情形,取胜的可能性很小,随着时间的拖延,只能对朝廷更有利。但如果兵锋直指太平府,距南京不到一日行程,则满朝上下定会惊慌失措,左梦庚取得朝廷妥协的可能性极大。”

王铎这时也表示同意,“怀若想得很周全,老夫也以为左军即刻拨营东进的可能性最大,否则绝无胜理。”

付明又道:“既然如此,孤与王先生,还有新近被俘的袁督必然会成为左军要挟朝廷的砝码。二位以为我们该如何做。”

王铎这时将头一扬道:“老臣死不足惜,但若能保全殿下则万幸。”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blnovelhub.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